谈谈重开个人博客这件事
什么机缘触发?
某天心血来潮,翻看了手机上一周应用的时间花费,结果吓了一跳。平均每天屏幕打开8小时,其中一半的时间花费在微信和微博上,其余的时间平均在20多个app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用微信与亲友聊天,随时call和on call;用微博看娱乐八卦,随时吃瓜;用头条获取资讯,不放过任何最新热点;用抖音快手看短视频,随时窥视他人的生活。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我们在不同的app之间切换,时刻在线。只要放下手机一段时间,一股巨大的空虚感会涌上心头。互联网甚至超过水和电,它就是空气,没有它我们会呼吸很急促,仿佛离开了水的鱼儿。各种消息推送,各种消息红点,让我们很焦虑,我们有处理不完的信息,做不完的项目。
我们的世界开始碎片化。
我们是被数据喂养的机器,被设计好的算法最大化地捕获注意力,驱动停不下来的行为。物理上处于同一时空的人们,对于自身所在的社会,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不再有中心,也不再是板块,而是碎片、碎末、PM2.5。
可能有人会说,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多巴胺多分泌点,让自己轻松点快乐点不是挺好的吗?何必要让自己那么累,工作已经够累了,生活已经够琐碎了,我只想躺平。OK的,人生有梦,各自精彩。选择怎么生活是个人的权利,别人没资格当教师爷。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获取一些靠(不)谱(那)一(么)点(功利)的文字呢?
除了微信等必不可少的聊天工具,我们真的就必须任由数字化的推送机制随意宰割么?
微信公公众号能解决文章阅读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通过RSS订阅博客。
博客?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门户互联网时代的博客?一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搞笑么?
是的,幸好这个时代有Github,让我找到了中文独立博客列表
在独立博客列表漫游,通过某些友链点击到了shidenggui的博客 看到他的一篇文章现在还有必要拥有独立博客吗?谈谈我的独立博客史,唤起了我对之前曾经写个人博客的记忆。早在17我就通过Jekyll+github搭建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购买了zhukang.life域名,当时下定决心要好好写,没成想博客只记录了一个月,域名也一年后到期被回收掉了。
翻看shidenggui的博客,发现他也没有很频繁的更新,但是文章的内容很有诚意和思考,他个人作为独立开发者还能维护自己的产品集,整体看了以后挺有感触的。自己这么多年的文字信息,基本都是在知识管理笔记中,或者公司内部的传播,从来没有在公域post自己的东西,其中有些个人觉得很有价值的思考也没有去展开书写,而是尘封在个人日记里。shidenggui博客的友链友链里面还有他的一些小伙伴们的友链,我都访问了下,每个人的博客空间都不一样。他们让我看到了世界上这么多独特的灵魂,他们都在默默地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花园,不停地浇灌,即使没有什么关注和留言,即使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收益,在这个流量至上和凡事讲求ROI的互联网时代太难得了。
由此我也萌发了再建自己博客的想法。
这次要记录些什么?
能不能坚持下去?
我思考了下之前博客停更的原因
- 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导致一旦拖延就很难有心力再去弥补
- 维护博客属于个人生活,工作太忙加上一直出差的环境变动,很难形成持续的习惯
- 输入不够,导致很难写出有质量的东西
- 写作纯属一腔热情,没有刻意练习相关的写作技巧
- 没有对内容进行分享,也没有去进行互动,缺乏反馈
这次重开,我不会轻易对自己做出承诺,比如设置更新频率和文字字数,比如每周一篇更新,坚持10年,不少于2000字等等。持续做本身就是它的意义,怎么做只是手段。输入应该远远大于输出,为了输出而输出会消解自己的意志力和思考深度,才思会枯竭。灵感的产生不是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模式。
感谢flomo和卢曼卡片盒,让我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论来让我写作,后续会不断地践行,不断地打磨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这次重开会重视分享和评论,但是初心不是为了获取流量,学习的最好效果是获得反馈,特别是高质量的反馈。会通过博客留言和文章分享获取好朋友的反馈意见。
初心是什么呢?
博客的定位是作为精神和享受思想乐趣的家园,用生长的方式去驱动会让我无压力地做好自己。记录的内容我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原创,不灌水,有诚意,成体系,是为自己负责,也不为别人而写。分享的内容要么自己经历过,要么阅读过,要么自己用过,有发言权,自己摘录来的尽量注明出处。
要有生命力,尽量写能跨越时间周期的东西。
写些什么?
- 读书笔记
- 技术文档
- 评论、看法、见解、思考、布道、归纳、总结
- 好用的资源分享
领域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编程、心理、生活感悟、职场、工作方法论、效率工具等等。
期待收获什么?
写作为了更好的思考
一个人的思想就像是一座冰山,自己能意识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它大部分都埋在脑海深处,只有通过思考和写作,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
– David Perell
我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只要一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其中有些好的灵感,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一闪即逝。曾经也用其他工具:比如workfloy、oneonte、iphone备忘录来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想法记下来就一直尘封在箱子中,随着时间并没有发挥出任何力量。
自己平时也喜欢读书,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几年下来积累不少,但是总体都是是一个个知识碎片累积的孤岛,始终没有串联起来。有了flomo以后,自己的输入和碎片思考有了统一的管理,但是文章级别的输出还没有解决。通过写作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卡片充分用起来,让卡片之间除了双链还有文章级别的主题关联,也是帮助整理自己的思路。
有时候思维跑的比文字快,文字的精确可以让混乱无序的思维静下来,让浮躁的心绪沉下来,按照一种有组织有步骤的方式表达思想,在这个过程容易获得沉浸感,也容易获得心流。
为了知识体系的生成
我们的知识不成体系,很多时候是我们偷懒不想总结造成的,当然好的工具可以事半功倍。写作的过程中本来关联和不关联的知识卡片会不断地重组和重建链接,特别是某一领域的知识,随着积累的增加会逐步走进无人区,在无人区没有人告诉你既有的概念、模式、方法,只有通过写作的过程重塑原来的知识逻辑,变成新的样子,解决新的问题。
为了获得反馈,检验自己的输出
反馈是学习很重要的动力,在输出过程能获的别人的评价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通过他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可以更好,看文章的人是不是Get到了你想表达的信息,是不是有更好的写作的技巧可以把问题说的更清楚,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也能给思维带来摩擦和阻力,让自己获得新知。
能给他人带来价值,获得成就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第十一品
金刚经一直在讲把此经书持诵给他人,远远大于恒河沙数的福报。其实有价值的写作也是一样。
自己遇到的问题,大多数人也遇到了。是不是可以在自己解决了曾经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的同时把经验分享出去,帮助更多人少走弯路,这个过程会很有成就感,而所谓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很彰显。如果有些洞见和资源能对其他人是个启发,对别人人生能起到影响,那么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例如我曾无意访问阳志平的网志,对我的思想是很大的冲击,对我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交到志趣相同的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有朋自远方来嘛。让自己变得开放,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年书,倒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自学容易陷入一种迷宫式的当局者之态。而苦苦思索的问题,在旁观者或许一句话就可以点醒我们。比如,王阳明喝断禅机心。
三十二岁那一年,王守仁搬到钱塘西湖,去养病。 养病喝药,端起药碗来正要喝,突然听说虎跑寺中,有一个坐关的老僧,已经不语不视、不吃不喝三年了。当时王守仁勃然大怒,当即丢了药碗,跑去找那和尚吵架。 先生往访,以禅机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其僧惊起作礼,谓先生曰: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先生曰: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答曰: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先生曰: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答曰: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还起念否? 僧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僧猛省,合掌曰: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先生曰: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其人。 言未毕,僧不觉大哭起来,曰: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次日,先生再往访之,寺僧曰:已五鼓负担还乡矣。 先生曰:人性本善,于此僧可验也。
如果能在这茫茫人生之旅,偶尔遇到些有趣的灵魂,大家可以有缘去探讨相同的话题,给彼此以光亮,人生的旅途也是很精彩的。
形成自己的记录和名片
形成自己的调性,若干年后别人在看到我在互联网的某个小角落留下了一些算得上有价值的东西,给同样阶段的自己以鼓励和信心。也可以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抛出自己的沉淀,而不是什么事都浅尝辄止,最后一地鸡毛。
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王沪宁
分享王沪宁在《政治的人生中》写下的一段话,每次内心躁动的时候就看下,心就慢慢静下来了。
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请尊重原创附带原文链接,并文字注明出处。
既已览卷至此,何不品评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