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电影院看了期待已久的《长津湖》,心情很激动,忍不住想写下关于朝鲜战争和长津湖战役的想法。

不想从整个电影的顺序情节去回顾,因为那样虽然按照时间线去理解,但总是跟着编剧和导演的节奏去理解,也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村夫视野里。就简单讲下我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吧。

首先是战争背景,美国朝鲜战争登陆的时机是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地点是仁川。从地图看仁川属于西线,这里的海域属于朝鲜内海,北逼渤海东北,西迫黄海山东,更重要的是美国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阻止我军解放台湾,这个海域还可以协防台海,在这里登陆也显示美帝国主义的傲慢和嚣张气焰。用战略压迫中国,牵制上述两部的兵力防守和台海功势,迫使中国不敢入朝作战,也从士气上准备一鼓作气扫平朝鲜,从战术上与东部战线配合切断朝鲜军队,合流后向北清扫,威逼鸭绿江。

决定出兵朝鲜毛主席连续好几天没睡觉,这也是他人生最难做的决定之一。电影里面交代的是从总体讲: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保卫战火不烧到鸭绿江边;还有防止国内外反动势力借势反弹等等吧。现在看来似乎是这样的逻辑没问题啊,出兵理由充分,没什么纠结的啊。但这些其实更多的是战争的直接和间接收益,而非出兵的最重要原因。人们很容易把因果颠倒,相信原因肯定在结果附近。而且从后续的资料看,核心层只有毛和彭是赞同出兵的,其余人都是反对的,特别是林彪只打有把握仗和粟裕这种只打神仙仗的,难道这些其余的元帅将军都傻么?在我看来不论他们怎么掩饰,他们不出兵是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仗打不赢,甚至都没想过惨胜。

孙子兵法的核心要点之一就是:先胜再战。这里斗胆猜测下,出兵最终一定是整体收益大于付出的,而政治家就是要算清楚这样一个整体才会下决策的,这个整体具体是什么样的就是政治家或者战略家的看家本领,可道也不可道也。

那末,毛为什么坚持出兵?打一场必输的仗还不如不打,猥琐发育总比被秒强吧?

个人之见,原因是毛已经看到能打赢的可能性已经大于输的了。

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问题一定从矛盾论入手,矛盾又分外部和内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互相转化。外部的牌桌上有苏、美、中、朝,当然朝可以忽略不计,那是世界格局最终决定权就在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力量平衡,中美对抗最终的政治影响结果也要服从于这个大背景,随着战局的进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美国不会因为美苏大局而让自己白白被消耗掉,苏联虽然阴了我们一手也在意料之中,想借此消耗中国,让中国半依附它,但最后也不会在国际社会让自己的大哥形象做不下去的。即是说中美不是真正的敌人,美国人最终的目标是苏联,战争不会发展为中美全面战争,也不会是持久战。内部的矛盾,就是中国刚建国人心思齐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府右翼的矛盾,一旦美军在战争受挫,内部形势会向我方转化的收益要远远大于美方。从经济学的概念可以理解,因为我方胜利的边际成本收益要远大于美国失利的收益,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享受这场战争的红利,一扫自1840年中国军队对外的弱小印象。

那末,我们的战略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挫败美帝国主义速决战的攻势和占领朝鲜全境的政治企图。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得能让美军受挫,而且是很疼的那种。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歼灭战要好过打击溃战。所以长津湖之战的战术目标使全歼美军陆战队第一师,也是承接上述思想。

而从战术上能不能做到呢?

从地图上就能看的很明确,我猜测毛主席那几晚一定是多次对着朝鲜地图进行思考。志愿军能入朝,从战略家角度看就一定能有收获,绝对不是烂赌。那么朝鲜地理的什么优势能让主席最终下定决心呢?

颜色越深地势越高

答案是,北部山多且地势险要,且与我接壤利于补给。地利,意味着将利于我而不利于敌,那就分析敌我的军事优劣,可以很明白的知道。美军的优势是什么?钢多气少,善长打坦步协同的作战方式,这些是在二战中练出来的。我军呢,则钢少气多,擅长机动灵活地迂回穿插分割包围,这些也是在抗日和解放战争练出来的。山地不利于机动化展开,所以日本虽然占领我国大多内陆城市,却始终没办法占据农村和偏远的山区,从毛主席上井冈山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论持久战,我军对在整体劣势中发挥局部优势战略和战术已经在实践中磨炼的炉火纯青了。所以,山地我得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我全据可必胜,据二可大胜。而长津湖恰恰差了天时,零下35°,让我军本来就差的物资劣势雪上加霜。所以才有冻土豆,才有冰雕连,才有那么惨烈的非战斗减员。而美军陆战一师也因此从水门桥逃出升天,避免被全歼的命运。

长津湖之后的战争走势基本就是双方在38线附近反复拉锯,当金日成来京请求志愿军继续向南大范围作战时,并没有得到毛主席的支持,为什么不解放全朝鲜呢?还是地利和人和。首先38线是二战美苏的政治遗产,涉及战争正义性,其次38线以南地势相较平坦,且利于美军补给,还有美军的面子也不允许在朝鲜整体的失利,这也是为什么朝鲜战争后期美军反扑,战场形势逆转,双方又回到38线附近边打边谈。

整部影片关于人的部分,都是我军的人和。我军在精神意志上已经是人类极限,这是毛主席建军思想的最强力证明,为什么要建设人民军队,为什么支部建在连队上,为什么党指挥枪,为什么部队除了讲军事还必须讲政治,而且必须以政治为先。

无他,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政治的最激烈形式,即流血的政治。

正义的军队无所畏惧;正义的军队必将得到多助。

战略战术再好,也得靠具体的细节实施。看电影,很多镜头忍不住也流泪,因为知道战争的具体实施的复杂和残酷,更加从画面感受我们志愿军有多伟大,更加珍惜今天这一切有多么不容易的和平生活。

兵者,国之大计,死生之道,不可不察。

国虽大,好站必亡。

愿人类永无战争。

一口气写完,很多历史知识记忆的零散,有些乱。